资料显示,封丘县作为豫北平原上的农业大县,其医疗系统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然而,随着新院区的建成,门诊量不增反降,财政赤字愈发严重。据悉,全县基层卫生院644名编外人员每年消耗的5000多万元人力成本,成为了压在财政本就吃紧的县医疗系统之上的沉重负担。
在此背景下,封丘县医管委决定全面排查基层卫生院不合理使用编外人员的情况,并依法依规清退了501名临聘人员。这一举措每年可节省2000万元资金,有助于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提升全县医疗水平。
据传,一位被清退即将告别岗位的护士,将自己获得的一本鲜红的先进工作者证书和穿了无数个日夜的白大褂一起扔进了垃圾桶。据悉该护士于2012年5月1日入职,在医院里一干就是13年。
此外,一位在医院工作了5年的护士,晒出了自己的补偿单,月均工资3194元乘以5.5年工龄,最终到手补偿1.7万。
由此,裁员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广泛争议。支持者认为,裁员有助于缓解财政压力,为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提供资金支持,长远来看有利于提升全县医疗水平。
然而,反对者则指出,许多被清退的医护人员为医疗事业奉献了青春,不应轻易被否定。更现实的问题是,部分被清退人员反映经济补偿金过少,难以覆盖基本生活开支。此外,还有人质疑医院在新院区建设中存在资金闲置情况,为何不优先调整开支,而是选择裁员。
然而,这与基层实际情况存在明显矛盾。县城患者更看重的是医生能否切实解决病痛,而非学历证书的高低。一位村医无奈表示,卫生院里的中专护士能扛着药箱翻山越岭为患者送药,但本科生是否愿意来这样的基层工作呢?
事实上,一直以来医疗系统的人事调整深受社会高度关注。医疗圈震荡 2024年末,某顶级医疗中心传出将裁撤3000余名员工的消息,涵盖临床、护理、行政等关键岗位。随后,多地公立医院纷纷推行降薪政策,医护人员月收入降幅最高达40%。
今年4月,上海两家知名大三甲医院及国内外多地医疗机构的裁员消息,在医疗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疗改革、就业稳定及医疗资源配置等议题的广泛关注。
据悉,上海两家大三甲医院的裁员计划主要集中在行政后勤岗位,裁员比例高达30%。多名行政岗位员工合同到期未续签,部分员工被调岗且薪资大幅下降,甚至包括院长秘书在内的多名行政后勤人员被重新安排到导诊台等基层岗位。
与此同时,江西省在公立医院改革中也采取了类似措施,缩减了23个行政科室,行政后勤与一线人员的人均薪酬比下降了15%。
不仅国内,国际医疗巨头也未能幸免。美国麻省百瀚(MBG)宣布了史上最大规模裁员计划,裁掉上百名医疗系统内的员工,主要为行政和管理人员,旨在解决重大财务赤字,计划每年节省至少2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的克利夫兰诊所也宣布砍掉上百个非临床领域的行政管理岗位,这是该医院近10年来的首次大规模裁员。此外,凯撒医疗集团等也有裁员举动。
行业数据显示,我国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占比在25% 至45%之间,部分医院甚至超过50%,庞大的人力成本严重挤压临床资源。以某三甲医院为例,其薪金年支出10亿中,行政后勤开支占比较大。行政后勤部门人员冗余、效率低下,却与临床科室薪酬相近,导致资源分配失衡。像2020年安徽省宿松县人民医院儿科医护人员联名转岗事件,正是儿科绩效过低与行政后勤薪酬差距过大的体现。
与此同时,政策导向也促使医院进行人员结构调整。2024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文件,要求压缩行政后勤编制,将资源向儿科、急诊等临床一线倾斜。三明医改便是成功范例,通过“三医联动”改革,剥离冗余成本,重塑价值链条,并合理调整薪酬结构,使医生平均年薪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也增加了12% 。此次大三甲医院裁员,正是顺应政策导向、推动行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裁员举措在短期内已对医疗服务质量造成冲击。某三甲医院外科主任透露,团队减员后,手术量从日均12台降至8台,导致患者手术排期延长。结肠癌患者因排期延迟3个月,癌细胞转移风险大增。此外,部分医院还出现新生儿窒息抢救响应时间延长、术后感染率上升、CT漏诊率增加等问题。 人才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
据某省级医院数据,2024年新入职医师流失率达27%,远超往年15%的平均水平。降薪导致医护人员收入难以维持生活,职业尊严受损,部分人员转投私立医院。行政后勤中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员,因长期脱离临床,在面临裁员时转岗困难,人才断层危机凸显。 此外,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进一步加剧。
——
当行政后勤的“铁饭碗”被打破,临床一线的价值被重估,裁员的风还是吹到了医院,而这场变革注定重塑医疗生态的每个角落。
此前有业内人士呼吁,医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配置机制,可借助数字化工具,建立精细的行政效能评估体系,量化工作指标,精准区分岗位价值,避免盲目裁员,并参考三明医改经验,合理设定各岗位薪酬占比,将行政后勤人员薪酬与服务质量挂钩。
然而,改革从来不是零和游戏。无论是临床医生的手术刀,还是行政人员的报表,都是医院运转不可或缺的齿轮。唯有让资源流向真正创造价值之处,让每个岗位的付出与回报对等,医疗巨轮才能在健康的蓝海中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