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市值高达400亿港元的“癌症早筛第一股”诺辉健康,如今正徘徊在退市边缘,董事会权力被暂停,清盘人已全面接管公司资产及事务管理。
2025年8月8日,诺辉健康(06606.HK)发布公告宣布,开曼大法院已委任三家机构的专业人士为公司的共同临时清盘人。 董事会权力被全面暂停,公司资产及事务管理正式移交给清盘人。
这意味着,曾经风光无限的“肿瘤早筛第一股”已经在悬崖边缘挣扎17个月后,正式滑入了清盘程序。而距离港交所规定的18个月退市红线——2025年9月27日,仅剩不足20天。
明星企业,巅峰坠落
诺辉健康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专注于高发癌症居家早筛的生物科技公司。作为行业先行者,该公司曾被誉为中国癌症早筛领域的希望之星。
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常卫清(结直肠癌筛查产品)和噗噗管(粪便隐血检测产品)等。其中,常卫清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肠癌筛查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2021年2月8日,诺辉健康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每股26.66港元。上市初期,公司股价一度冲高至89.65港元/股,市值达到400亿港元左右。
财务造假,疑云重重
诺辉健康近年来的营收表现看似亮眼,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2022年,公司营收达到了7.65亿元,增速达到了惊人的259%,但应收账款激增336.8% 至5.84亿元,远超营收增速。2023年上半年,公司营收8.21亿元,但应收账款进一步增至10.17亿元。
这种异常暴增的应收账款引发了市场对“压货”模式的质疑。即公司可能通过向经销商大量发货来虚增销售收入,而实际销售情况可能并不理想。
做空机构抛出重磅报告
2023年8月15日,做空机构CapitalWatch发布了一份长达78页的详细报告,直指诺辉健康存在系统性财务造假问题。该报告声称,诺辉通过"压货"方式虚构了约九成的销售收入。
报告进一步指出,2022年诺辉健康的实际销售额可能仅为7695万元,与其公布的7.65亿元相差近9倍。这一惊人差距立即在资本市场引发震动。
面对做空指控,诺辉健康管理层最初态度强硬,完全否认相关指控,甚至公开表示"公司财务数据经得起任何审计",并引用德勤的审计认证为自己辩护。
审计“反水”,停牌危机
然而,几个月后情况急转直下。
2024年3月,德勤拒绝为诺辉健康的财报提供审计认证,并正式向公司发函质疑销售真实性。这一“审计机构跳反”事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即,诺辉健康被港交所强制停牌,股价定格在14.14港元。当时无人料到,这竟是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最后身影。
管理层接连出走
在财务造假风波愈演愈烈的同时,诺辉健康的管理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震荡。
2024年9月9日,公司首席财务官(CFO)高煜和联席秘书莫明慧双双辞职。这两位高层人员长期负责诺辉健康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他们的突然离职,让市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质疑进一步加深。
2024年12月31日,诺辉健康创始人朱叶青辞去董事会主席及CEO职务。2025年2月,股东特别大会以79.89%的支持率罢免朱叶青的执行董事职务。
管理层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了公司内部的不稳定,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营。
估值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面对接连不断的利空消息,诺辉健康的股价在停牌前已经跌至14.14港元/股,较历史高点暴跌超60%。
多家持有诺辉健康股票的投资机构已大幅下调其估值:2024年7月,嘉实基金将诺辉健康的估值调降至6.62港元/股;2024年9月,海富通基金再次下调至6.06港元/股,较停牌前的价格下跌超过50%。
而今停牌16个月间,多家基金将诺辉健康估值下调至1.2港元,较停牌前暴跌90%以上。甚至有的机构已经将其估值下调至0.01港元,几乎“归零”。
退市倒计时,重组可能性
按照港交所规定,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连续停牌18个月,将面临被强制退市的风险。对诺辉而言,2025年9月27日就是最终期限。公司公告坦言:“退市几成定局”,承认了翻盘无望的现实。
在清盘阴云下,诺辉健康仍握有一张王牌——常卫清的国家药监局注册证。作为中国目前唯一获批的肠癌筛查产品,其技术稀缺性成为潜在重组价值的核心。
但这份注册证同样面临生死考验。批准日期2020年11月9日,有效期至2025年11月8日。当时的上市批准是附条件审评,要求诺辉完成真实世界研究(RWS)。
市场曾寄望于国资出手重组。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曾参与诺辉健康2020年E轮融资,国资对布局早筛赛道的意图明确。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可能的路径是国资通过新设主体收购诺辉健康的核心资产,尤其是常卫清的相关知识产权和注册证,同时剥离债务和法律风险。但这一过程需要与时间赛跑,在注册证到期前完成交易。
诺辉健康从巅峰跌落的过程,成为医疗创投泡沫破灭的典型样本。随着9月27日退市大限临近,这家曾经的药企明星正在走向终章。
清盘人已接管公司,董事会权力被暂停,唯一值得期待的只是那张尚未到期的高级癌症筛查许可证。
无论国资是否出手,其曾经的行业标杆留给市场的教训已经刻下:在医疗健康领域,技术价值终究要穿越商业迷雾,回归真实临床价值本身。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