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耗材集采继续推进。
01
京津冀“3+N”联盟
启动动脉瘤夹集采
4月29日,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发布《关于开展京津冀“3+N”联盟动脉瘤夹类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工作的通知(项目编号:LH-HD2025-1)》,将开展京津冀“3+N”联盟动脉瘤夹类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
京津冀“3+N”联盟此轮动脉瘤夹去年就已酝酿。去年5月,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接连发布发布5则通知,对动脉瘤夹、留置针、疝修补、硬脑(脊)膜补片、止血材料开展信息集中维护工作。根据前期消息,其他品种或也将开展带量联动采购。
动脉瘤夹采购方式为带量联动、双向选择,将联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带量采购价格,对申报价格明显高于同品种其他申报产品的开展价格谈判。采购周期为2年。
报价方面,对于全国各省级或省际联盟带量采购项目中选产品,供应价格原则上不得高于该企业在全国各省级或省际联盟带量采购中选价格及全国各省市挂网价格中的低值。
对于全国各省级或省际联盟带量采购项目均未中选产品,供应价格原则上不得高于同品种各中选企业最低中选价格中的最高价格及该企业全国各省市挂网价格中的低值。
对于供应价格明显高于其他企业的,采购中心将组织谈判组与申报企业进行价格谈判,谈判成功的价格确定为供应价格,谈判失败的视为非中选产品。
动脉瘤夹属于神经外科手术耗材,用于治疗脑动脉瘤。这类产品并非集采新面孔。
2023年,河南牵头的神经外科重磅联盟集采中就包含了动脉瘤夹,神经外科类耗材整体平均降幅68.55%。河北牵头三明联盟19类耗材集采中也曾采购这一品种。
据统计,在中国每10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7个患有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中老年人是高危人群。目前主要有手术夹闭(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和血管内介入栓塞(动脉瘤内填充弹簧圈)两种手术治疗方式。
常用的相关手术耗材如动脉瘤夹、微导管、弹簧圈等产品已纳入集采。其中,弹簧圈基本实现集采全覆盖。
神经外科集采落地
市场加速调整
去年,包括河南神经外科联盟集采在内的系列集采项目大范围落地,神经外科市场也随之经历了一轮重塑。
企业财报显示,部分主营神经外科的企业,2024年业务实现了较好增长。
2024年,康拓医疗营收3.22亿元,同比增长17.06%;归母净利润约8840万元,同比增长17.07%。主营业务毛利率80.23%(-1.54%)。
迈普医学营收2.78亿元,同比增长20.61%;归母净利润7885万元,同比增长92.9%。毛利率79.45%(-2.84%)。
康拓医疗表示,集采导致终端价格下滑,但也加速了该公司PEEK材料产品入院速度,提升产品渗透率,进而带来了业绩增长。
与之相对的,受集采影响,脑膜类产品终端价格下降,相关企业2024年业绩略有下滑。
2024年,正海生物脑膜系列产品营收1.49亿元,同比下降9.91%,毛利率91.85%(-0.45%)。冠昊生物医疗器械营收2.87亿元,同比下降0.72%,毛利率81.53%(+0.28%)。
神经外科耗材主要包括颅骨材料、脑膜材料、止血材料、闭合材料、引流材料等。其中,脑膜材料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国产化率高达90%,而其他细分市场整体仍由外资品牌主导。现阶段仅有外资企业可以实现五大类产品线的完全覆盖,国内企业通常由其中部分细分市场切入,并逐步扩展产品线。
整体来看,神经外科市场仍在不断增长。
据Evaluate Medtech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神经外科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8亿美元。
《神经外科医疗器械白皮书(2023版)》显示,2022年我国神经外科耗材市场规模达到56亿元左右,其中颅骨修复材料产品市场规模在15亿左右,人工硬脑(脊)膜市场规模为10亿左右。到2027年,神经外科高值耗材市场规模将接近百亿。
国产企业现阶段在创新研发、产品线扩充等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叠加集采影响,在国产替代大趋势下,国产神经外科有望在创新驱动下加速发展。